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禪語共享】精選(六)

1. 「要使人相信你,不在於言詞的巧辯,而在於行為的實踐。」─ 證嚴法師

2. 「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聖嚴法師

3. 「以誠以正,心自安。」─ 證嚴法師

4. 「道德是提昇自我的明燈,不該是呵斥別人的鞭子。」─ 證嚴法師

5. 「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經驗、不是思辯,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度。」─ 聖嚴法師

6. 「自造福田,自得福緣。」─ 證嚴法師

7.「世界濁惡,只要愛心片片,自成人間淨土。 」─ 證嚴法師

8. 「識人識己識進退,時時身心平安;知福惜福多培福,處處廣結善緣。 」─ 聖嚴法師

9. 生命無常,慧命永久,愛心無涯,精神常在。─ 證嚴法師

10. 肯定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有及時雨,也有暴風雨,便不會過份期待完美了。 ─ 聖嚴法師


《碧岩錄解》第十二,如何是佛?


僧問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
圜悟著語云:〈指槐罵柳。〉
雪竇頌云:〈金烏急,月兔速,善應何嘗有輕觸?展事投機見洞山。‧〉

   佛不難說,難做。所以最好是不要說,說個「麻三斤」也許無關痛癢,但如果說了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成了自欺欺人,反而落下口業。

  佛不可說,原因在此。不是不可說,是說了就要實踐,就要做到。因為要實踐,所以善應不會有輕觸;因為要實賤,所以投機不會有答案。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碧岩錄解》第九,如何是趙州?




僧問趙州從諗禪師:〈如何是趙州?〉
州云:〈東門西門南門北門。〉

  適當地運用圖形不僅能幫助思考,還常常這些圖形本身會產生生命力,而成為學術或文化表現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這如中國人的五行,或佛教的「曼陀羅」繪畫藝術都是明顯的例子。

   圖形可能是線性的,像工業生產的「流程圖」,但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平面的。平面的好處是有方位,方位再結合太陽的運行,日夜的更迭,節氣的變換,可以發揮的空間便大得多,曼陀羅和美州印地安族納瓦和人著名的「沙畫」便都是在此情況下產生的。像圖一所示的中心處一般都是一片深黑,很像中國人五行當中的土,是所有事物來去的起點和終點。由中心點向外,當形象出現時,都成雙斷裂成對立的狀態。




  由此可見,趙州的回答高明之處亦在於此:東門西門南門北門不但無懈可擊,還能在原問題上加一道無限的風景,使之成為思想和藝術。所以雪竇頌曰:

  句裡呈機劈面來,爍迦羅眼絕纖埃。
  東西南北門相對,無限輪錘擊不開。

頌詞中,「爍迦羅眼」相當於超越目視的靈視,這是形容趙州的回答像件完美的藝術品,再挑不出一點瑕疵來了。

【禪語共享】精選(五)


1. 「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腳走好路。」─ 證嚴法師


2. 「淨化人心,少欲知足,淨化社會,關懷他人。」─ 聖嚴法師


3. 「屋寬不如心寬。」─ 證嚴法師


4. 「感恩能使我們成長,報恩能助我們成就。」聖嚴法師


5. 對人恭敬就是莊嚴自己。─ 證嚴法師


6. 「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聖嚴法師


7. 「量才適性,終身不憂,取璞守直,終身不悔。」─ 證嚴法師


8. 「我和人和,心和口和,歡歡喜喜有幸福。 」─ 聖嚴法師


9. 「願要大,志要堅,氣要柔,心要細。」─ 證嚴法師\


10.「煩惱消歸自心就有智慧,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 聖嚴法師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禪語共享】精選(四)

1. 「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為能為,才能昇華自我的人格。─ 證嚴法師


2. 「為為善惡在一念間,修修福慧於方寸中。」─ 聖嚴法師


3. 「信佛而不學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學佛,就是愚行。 」─ 證嚴法師


4. 「成功的三部曲是:隨順因緣、把握因緣、創造因緣。」─ 聖嚴法師


5. 「君子如水,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 證嚴法師


6. 「奉獻即是修行,安心即是成就。」─ 聖嚴法師


7. 「心靈快樂即是極樂,心無煩惱即是淨土。」─ 證嚴法師


8. 「踏踏實實做人,心胸要廣大;穩穩當當做事,著眼宜深遠。」─ 聖嚴法師


9.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證嚴法師


10. 「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聖嚴法師










《碧岩錄解》第八,看翠岩眉毛在麼?



翠岩禪師夏末示眾云:一夏以來,為兄弟說話,看翠岩眉毛在麼?
保福云:作賊人心虛。長慶云:生也。
雲門云:關。

  寫文章,原則上我想沒有人不作賊的。原因是「水至清無魚」,一篇文章,如果不能借鑑、汲取別人的長處和精華,或者引經據典,旁徵博引,而永遠水清米白地只知平舖直述,那麼可想而知,不僅文章的可讀性有限,深度恐怕也有很大的問題。因此不只是寫文章,其它像講史、講學、講法、講禪、講道莫不如此。

  偷既屬不得已,所以問題主要在於心態。比如杜甫的詩,詩中金山銀山般蘊藏著無窮的寶藏,有能力從裡面偷一點出來和他人分享,這是劫富濟貧,自然可以心安理得。但若厚顏抄襲別人的創作,還抄得臉不紅心不喘,甚至眉飛色舞神采飛揚,這就說不過去了。還有的作了賊,偏偏像瞎了眼,不知道自己作了賊。比如這一則公案,翠岩不過多說了幾句,自己就覺得難為情沒臉見人,一方面這自然是禪師的臉皮薄,孩子氣,天真靦靦的關係;另一方面這卻也說明「大音希聲」「希言自然」的道理。禪師們並不喜多言,也不鼓勵多言,《詩經》有云: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所以萬不得已要說,一般也只是點到為止。偏偏有人像似不懂得這道理,解說起這則公案來,沒完沒了,洋洋灑灑地在那裡做起長篇大論,這也是一種賊,就不知眉毛剔掉了沒有!

  雪竇禪師頌曰:

  翠岩示徒,千古無對。關字相酬,失錢遭罪。
  潦倒保福,抑揚難得。嘮嘮翠岩,分明是賊。
  白圭無玷,誰辨真假?長慶相諳,眉毛生也。

  不錯,翠岩的嘮嘮是作了次賊,但「白圭無玷,誰辨真假?」有這一點缺陷,卻也正說明翠岩的真。保福應該心裡明白就好,說出來雖然難得,但既從翠岩那裡偷到東西,就不該做賊反喊捉賊,所以雲門只好幫忙關起翠岩的門,以為補償。還好長慶貼心,這一句「生也」,翠岩眉毛總算重生,可以抬頭挺胸,不用再羞於見己了!

>點此獲取免費電子書<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禪語共享】精選(三)

1. 「隨遇而安,隨緣奉獻。」─聖嚴法師



2. 「『做中學』─上求佛道;『學中做』─下化眾生。」─ 證嚴法師



3, 「以智慧時時修正偏差,以慈悲處處給人方便。」─ 聖嚴法師



4. 「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懷人。」─ 聖嚴法師



5. 「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聖嚴法師



6. 「一念之非即種惡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證嚴法師



7. 「一念之非即種惡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證嚴法師



8. 「有願放在心裡,沒有身體力行,正如耕田不播種,皆是空過因緣。」─ 證嚴法師



9. 「布施如播種,以歡喜心滋潤種子,才會發芽。」─ 證嚴法師



10. 「為他人減少煩惱是慈悲,為自己減少煩惱是智慧。」─ 聖嚴法師



《碧岩錄解》第七,如何是佛?



  僧問法眼禪師:慧超咨和尚,如何是佛?
  法眼禪師云:汝是慧超。

  詩人余光中有一句話始終讓我記憶深刻,他說:

  詩,是靈魂的歷史。

  由於習慣把文學當作一門值得我終身學習的藝術品來看,我喜歡的文學家其實不多,余光中和林徽音是其中的兩位。前者磅薄大氣,後者深刻細膩,每每閱讀他們的散文都讓我有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余光中說:〈一切文學形式,皆接受詩的啟示和領導。〉而林徽音更說:

  在這湊巧的一頃刻小小時間中(著重那湊巧的),你的所有直覺、理智、官感、情感、記性和幻想,獨立的及交互的都迸出它們不尋常的敏銳、緊張、雄厚、壯闊及深沉。在它們潛意識的流動──獨立的或交互的融會之間──如出偶然而又不可避免的湧上一閃感悟、和情趣──或即所謂靈感──或是親切的對自我得失悲歡;或遼闊的對宇宙自然;或智慧的對歷史人性。這一閃感悟或是混沌朦朧,或是透徹明晰。像光同時能照耀洞察,又能揣摩包含你的所有已經嘗試、還在嘗試,及幻想嘗試的「生」的種種形色質量,且又活躍著其間錯綜重疊於人於我的意義。

  這些話讓我聯想起二十世紀初一位偉大的詩人哲學家,同時也是「存在主義」創始人的:海德格爾。

  存在是什麼?在海德格爾看來,存在是一種「創造」,一種動詞,而非是名詞。這種創造──思想的,知識的,或藝術的──其根源在「人」。譬如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木石山林,儘管存在,但它們從未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存在的意義不儘儘是能夠成為存在者,而是為「存在本身而存在」,這個意義只能在「人」的身上體現出來,因此海德格爾專門給人起了個名字叫「此在(dasein)」。要理解存在,必須先理解「此在」,因為只有人能決定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何去何從。人不僅關心自己的存在,也關心其他存在物的存在。

  他進一步指出,人生在世,善惡、真假、美醜、生死、有無永無止歇地殊死搏鬥著,而人的本性就是「畏」與「煩」。「畏」(Angst)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害怕某種東西,而是一種漫無目的,毫無對象的莫名恐懼。人在畏面前,一片空無,正因為人作為時間性的存在者隨時隨地都可以死去,畏才使得生存可以在死亡面前披荊斬棘,殺出一條血路。「煩」(Sorge),也就是操心。人活在世上,與物打交道叫「煩忙」,與他人打交道叫「煩神」。在煩忙煩神這一過程中,人總是容易失去自己的個性,有人開始迷失失落,有人變得人云亦云喪失自己的本身,開始「沉淪」,沉淪為一個毫無特點的單面人。

  慧超的情況正是如此。本來,因為「畏」,因為「煩」,人走向出世是為尋一個解脫,但解脫只能是建立在自身的存在為其基礎,而不是寄託在一個虛無飄渺的「佛」的身上,所以法眼答他:〈汝是慧超〉。汝是慧超,意味著人必須不斷地選擇、創造、並超越著自我。超越自我,也就是超越時間,所以海德格爾相信真正的時間不是過去現在未來依次交替的線性過程,而是不分過去現在未來的一種循環。他說:〈此在(人)的存在即時間性〉,同樣《金剛經》也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換言之,老天爺可以奪去我的生命,但奪不去我這輩子的所作所為:
  
  大理石,或是帝王鑲金的墓碑,
  
  都不比我宏偉的詩句更長壽。

  這是莎士比亞在他的第五十五號商籟當中的名句,其實也正預示著,人的超越性可以使其通過對死亡的領悟而邁向本真。
  雪竇禪師頌曰:
  
  江國春風吹不起,鷓鴣啼在春花裡。
  三尺浪高魚化龍,癡人猶戽夜塘水。

  存在很簡單,我可以怕死,但我的詩歌,我的作品,我的創造不會。真正的時間不在乎長短,一剎那可以澄明一段人生,正如上文林徽音所說的這一閃感悟,就像光能同時照耀洞察,又能揣摩包含你的所有已經嘗試、還在嘗試,及幻想嘗試的「生」的種種形色質量,且又活躍著其間錯綜重疊於人於我的意義。

  人,還是詩意地栖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