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碧岩錄解》第八十七,大地是藥



雲門禪師示眾云:《藥病相治,盡大地是藥,哪個是自己?》

  再經典的書籍,再珍貴的經綸,也不可能適用到每一個人身上。譬如《尚書》對儒家來說為儒家六經之一,又是先秦(戰國)時期的重要史書。但孟子讀到其中〈武成〉篇時,卻依然懷疑其真實性,而發「盡信書不如無書」之慨。他說: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盡心下

  「血之流杵」是形容血流成河到可以流杵,因此對孟子而言,以至仁的武王討伐至不仁的紂王,為什麼會趕盡殺絕,搞到血流成河的地步呢?這自然是個疑問。尚書可能出這種錯誤,其它書籍又何嘗不會?所以學習知識自古雖然以書籍為主要媒介,但書中記載也可能有出錯機會,因而有智慧的人,便應該根據自己的識見和經驗,做出獨立思考和判斷。

  盡大地是藥,古今何太錯!
  閉門不造車,通途自寥廓。
  錯!錯!鼻孔遼天亦穿卻。


  獨立思考讓禪宗得以脫離佛教,走出自己的路。這條路也許跟隨的人不多,卻顯得從容自在,無拘無束。所以跟隨的人再多又如何?聲名不過是身外之物,抱殘守缺,閉門造車的大師,也不過是穿了鼻孔被牽著走的牛只而已!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碧岩錄解》第八十六,廚庫三門



雲門禪師垂語云:「人人盡有光明在,看時不見暗昏昏。作麼生是諸人光明?」
自代云:「廚庫三門。」
又云:「好事不如無。」

  真誠的笑容,像陽光一樣,綻放在每一個人的臉上。的確,人人盡有光明在,所謂知足者富:

  不種一壟田,倉中有餘粟。
  不採一株桑,箱中有餘服。

  這首白居易的《知足吟》,便充分表達出一個人知足長樂所展現出的那種「心足即為富,身閒乃當貴。」的超然曠達的心態。

  在唐朝的大詩人中,講到道家,一般人或許都會想到李白。但實際上,白居易才是真正把道家思想融入生活當中的第一人。白居易自號「樂天」,樂天知命,順其自然,因而成了貫徹他一生始終不渝的生活理念。晚年雖然篤信佛教,卻又和劉禹錫趣味相投,兩人經常像少年一樣結伴遊樂,被人呼為劉白二狂翁。當時他曾寫過一首七律送劉禹錫說:

  年顏老少與君同,眼未全昏耳未聾。
  放歌臥為春日伴,趁歡行入少年叢。
  尋花借馬煩川守,弄水偷船惱令公。
  聞道洛陽人盡怪,呼為劉白二狂翁。

可見其心境是何等的愉快,即令不是反老還童,相信也和返璞歸真相去不遠矣!雪竇禪師頌詞說:

  自照列孤明,為君道一線。
  花謝樹無影,看時誰不見,
  見不見,倒騎牛兮入佛殿。


  禪宗修行的真諦,與其說是嚴戒苦行,不如說是回歸自然,反璞歸真。這是中國道家的傳統思想,而為印度所無。只可惜「花謝樹無影,看時誰不見」,一般出家人誰能明白這樣的道理呢?



>點此獲取免費電子書<  

2017年3月14日 星期二

《碧岩錄解》第八十五,無牙老虎



第八十五

僧到桐峰處問:「這裡忽逢大蟲時,又作麼生?」
峰便作虎聲,僧便作怕勢,峰哈哈大笑。
僧云:「這老賊。」
峰云:「爭奈老僧何?僧休去。」
(雪竇云:「是則是,兩個惡賊,只解掩耳偷鈴」。)

說明

  怎麼看,這則都不像公案。兩個和尚嘻笑打鬧,無論如何,應該到不了公案的層級。不料雪竇匠心獨運,一轉把它轉成了「反公案」。反公案什麼意思?

  怪要先怪去看桐峰的這個和尚。跑了千百里的路,見到了桐峰卻又輕輕地放下,〈見之不取,思之千里。〉這是幹什麼?說明兩個人都是無牙老虎。桐峰作虎聲,可以棒,可以喝,可以上去一掌一擒一托,這樣多神氣。可這和尚偏偏不給力,一作怕勢就什麼也完了,後來再說人老賊,也難怪人家臉皮厚了。

  桐峰也要怪。人家來看他,問突然出現老虎的事,桐峰可以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當他老虎,上去給他棒,給他喝,給他一掌一擒一托。結果桐峰也不給力,兩個人就這樣悻悻然分開了,浪費了一次好機緣。所以雪竇看不過去說道:

  見之不取,思之千里。
  好個斑斑,爪牙未備。
  君不見大雄山下忽相逢,
  落落聲光皆振地。


好一則反公案,確實了不起!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碧岩錄解》第八十三,南山起雲



雲門禪師示眾云:古佛與露柱相交,是第幾機?
自代云:南山起雲,北山下雨。

公案很尋常,比如說英、美同源,美國源自英國的移民,但你不能說英、美是一樣的。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兩個國家已經有了各自的獨特性,而不能混為一談。

同樣的,雨出於雲,但北山的雨你不能說是出自南山的雲。因為雖然說「萬物同源」,古佛釋迦摩尼是原、分子做的,露柱(古代用以旌表門戶的龍柱)也是原、分子做的,但意義相差卻是不可以道裡計的,豈能一概而論?

南山雲,北山雨,四七二三兩相睹。(注:西天二十八祖,與東土六祖。)
新羅國裡曾上堂,大唐國裡未打鼓。
苦中樂,樂中苦,誰道黃金如糞土。

然而同一則公案,雪竇禪師卻又別出心裁,藉機嘲諷那些把印度佛教的南山雲,和中國禪宗的北山雨硬扯到一塊的僧眾。這些僧眾或許能在新羅國裡上堂講經,但要說到前來大唐,這個禪宗最盛的時代,那最好還是偃旗息鼓,否則除了自討苦吃之外,得不到任何好處。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碧岩錄解》第八十一,射麈中麈



僧問澧州藥山惟嚴禪師:平田淺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麈?
藥山云:看箭!僧放身便倒。
藥山云:侍者拖出這死漢。僧便走。
藥山云:弄泥團漢,有什麼限?
雪竇拈云:三步雖活,五步須死。

先聽看看底下兩組問答:

第一組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問:請再次回答,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第二組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我不是已經說過了嗎。
問:請再次回答,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你煩不煩,幹嘛老問同樣的問題。

  兩組問答有什麼不同呢?應該不難聽得出來,第一組的問答很死,像機器。第二組就靈活多了,讓人分不清是不是機器,因而交談得以繼續。

  不錯,這是有名的圖靈機測試。這個測試是由號稱人工智慧之父的圖靈所發明的,因而得以命名。所謂圖靈機測試是指任何電腦如果通過和人對話,一定時間內無法讓人辨識出跟他對話的到底是人還是機器,則這台電腦就算是有「人工智慧」的。

  同樣的原理,回過頭再來看這則公案。方便起見,把僧先當機器,由它先發問:
僧:如何射得麈中麈?(第一步問得不錯,算過關。)

藥山云:看箭!
僧便倒。(第二步反應也還行,算過關。)
藥山云:侍者拖出這死漢。
僧便走。(這是第三步)藥山云:弄泥團漢,有什麼限?

到這第三步的反應怎麼樣呢?如果是你和你不知道的機器在對話,試問你會怎麼想呢?是不是很無趣?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這樣的對話你會覺得有趣嗎?好,就算你到這裡還辨識不出,勉勉強強通關好了,這就難怪雪竇這時要跳出來說:「三步雖活,但絕對超不出五步就會原形畢露。」不相信的話,我出這第五步好了:看箭!試問:機器要不要再倒一次呢?呵呵!且聽雪竇頌來:

麈中麈,君看取。
下一箭,走三步。
五步若活,成群趁虎。
正眼從來付獵人。看箭!


可惜雪竇當時並沒有人工智慧這玩意,否則應該是中國和全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圖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