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解禪幫邦忙】走進禪宗。寫盡禪宗

【寫盡禪宗】為張邦廉老師2014全新著作,【解禪幫邦忙】是以【寫盡禪宗】書中的內容改寫而成的小故事,故事裡的人物對話內容皆為摘錄自【寫盡禪宗】。【解禪幫邦忙】只在粉絲團與部落格連載,並未收錄於【寫盡禪宗】。




十三、肉眼以外的世界

阿邦點點頭,接著說:「肉眼瞧不著的並不是不存在,但是,像『量子宇宙』這樣抽象的概念,該怎麼理解呢?」

張老師說:「我們可以這樣說:世界有兩種,經典的和量子的。經典的世界,是平常肉眼所見的世界,我們生活在其中,也就是中國人思想觀念中的『三界』。而量子的世界,則須用『心靈』去看,通常的感覺和經驗不能再幫助你,而須借助理性的光輝來照亮前進的路,由它發展出來的宇宙論,便稱做是『量子宇宙』。」



十四、人情味

阿邦恍然大悟:「那我能不能說:『量子世界』是我們的『心靈』,而『經典世界』則是我們的『眼睛』呢?」

張老師點點頭說:「說得很好!我認為這樣的區別,表示我們應該感謝量子力學,因為要不是它,物理學恐怕永遠是那樣的生冷堅硬,缺人情味;要不是它,那些東方古老的智慧,恐怕也很難有真正瞭解的一天。因此今天我們再重新思考量子力學,就應該改弦易轍從『人性化』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應再走老路,執迷於『物理』。」



十五、非常道

阿邦驚訝地說:「原來如此,以前我從未想過原來冷僻的物理也能有如此生動的道理!這想必就是東西方智慧結合的精彩之處!那我們該怎麼思考量子力學呢?」

張老師笑著說:「我說,量子力學是一種『非常道』。前面說到,我們生活在一個經典世界中,所看到的也都是宏觀物體和它們的連續運動,而這就是所謂的『經典』,也就是所謂『常道』,而當通常的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覺、與色身香味觸法等經驗不能再幫你開悟,即是運用『非常道』量子力學的時候了!」


十六、堅持信念

阿邦震懾了:「好一門『非常道』,好一個『量子宇宙』,如此抽象,要讓人相信是個難題呀!」

張老師說:「我認為『量子宇宙』不是個該不該相信的問題,而是個必須堅持的信念,因為這是人類探索真理和探索究竟的決心和精神。而且只有在量子宇宙的情況下,人類生命才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與不可或缺的意義,而非僅僅是機率的偶然。」



十七、真理穿越時空

阿邦想了想,問:「現代有物理觀念幫忙,我們可以做出很多推論,像是『量子宇宙』、『人體宇宙』,但『禪』是門古老的學問,那麼久以前,概念會相同嗎?」

張老師說:「有一則中國古代傳下來的神話,內容是說漢朝時,有個人交了一位方士當朋友,有天這方士邀請他去家中玩,玩著玩著,方士帶他爬到桌上,兩個人身體突然縮小,一起從桌上茶壺的壺嘴中爬入,發現壺中另有一個世界。你不覺得這就隱約暗示了,幾千年前,發生在東方古老智慧,已經知道了『量子宇宙』的概念嗎?」



十八、走進禪宗。寫盡禪宗

阿邦接著問:「原來如此,看來真理一直存在,只是用不同形式在與我們溝通!但是,張老師,『禪』這門學問博深似海,從何開始才好?」

張老師說:「『禪』本來就不是很好闡述的東西,除了歷史與思想之外,還牽扯了信仰的因素,而『禪』的思想,如同我前面跟你提到,有很多可以跟量子力學相互輝映的地方;所以,讓我們回到『禪』的源頭,走進『禪宗』的歷史和本質,然後在物理與悟道的基礎上,嘗試以西方科學融通這門東方哲學吧!」



【解禪幫邦忙】全文完,完整溯源解析,都在《寫盡禪宗》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寫盡禪宗】道與老子思想



2014年起,張邦廉老師的全新著作【寫盡禪宗】,已成為習禪必備專書!讓東方古老思想與西方近代科學產生交會,本文且看【道與老子思想】的真正核心概念!

【好書搶先讀!立刻購買《寫盡禪宗》

「本體」的四大要素:粒子,場,關係結構,與真空

讀古書,千萬不能墨守成規,食古不化,因為很多現代才有的名詞,古代沒有。比如說「自由」,老子是一個自由主義者,這從他的「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當中便約略看得出來。因此不難想見,在缺少「自由」這一關鍵語詞的情況下,很多語意艱澀僻冷的用詞,就這樣被製造出來了,試看老子自己說的「吾無以名之」,「強名之」,便可見他用名詞的困難。

一般而言,老子的哲學大體分成三個部分:自然哲學,政治哲學和生活哲學。其中最精彩的,無非即自然哲學,這部分占《道德經》全本的篇幅比例雖非最多,卻稱得上是章章精彩,字字珠磯。其所以如此,和他在超出天地之外別假設一個「道」脫離不了關係。這個道的性質,一方面是無聲,無形;有單獨不變的存在,又周行於天地萬物之中:生於天地萬物之先,卻又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另一方面,道又和「無」同是天地萬物之母,所以說「道即是無,無即是道」。

我們解釋一下前述的幾個抽象觀念:

觀念一:什麼是單獨不變的存在,又周行於天地萬物之中?

最簡單的例子還是「電子」。

物理學家經常把宇宙描述成是由微小的基本粒子所組成的,這些粒子會透過力場相互拉扯,他們稱此學科為「粒子物理」,稱這些粒子為次原子。問題並不在於物理學家缺少一套能恰當描述次原子世界的理論──他們已經有了這套理論,它的名字就叫「量子場論」。

問題在於,大家可能會驚訝,物理學家居然還沒弄清楚這麼一套成功的理論到底在講什麼?也就是究竟什麼才是這套理論的本體。乍看之下,粒子物理或量子場論的「標準模型」內容很清楚:

第一,它有一群基本粒子,例如夸克與電子。

第二,它有四種力場,可以傳遞這些粒子間的相互作用。然而無論這個模型如何成功,它還是無法令人全然滿意:

一、首先就常理而言,粒子所指的應該是存在於空間某處的東西,但是量子場論中的粒子卻根本沒有明確的位置,換言之,你身體裡的粒子並不完全待在你身體裡,想要測量此粒子位置的觀測者會發現,他們在宇宙另一角落找到此顆粒子的機率儘管極其微小,但並非全然無望。這種量子宇宙 矛盾在量子力學中已經十分明顯,量子粒子是非常不明確的概念,它們根本就存在於宇宙中的任何特定區域內。

二、我們姑且說有顆粒子在你的廚房裡,你的朋友從一輛行駛中的汽車內看你的房子,他可能會看到這顆粒子散布在宇宙各處。對你而言,侷限在空間某處的東西,對你的朋友而言,卻非如此。不僅粒子的位置取決於你的觀點,甚至連它究竟有無位置也會依你的觀點而定。因此就這個例子來說,把位於空間中某處的粒子當作理論的基本元素,是說不通的事。

三、即使你放棄了弄清粒子位置的企圖,而只想去計算出粒子的個數,你還是會遭遇到問題。譬如你想知道你房裡有多少顆粒子,你便巡視屋內一圈,發現客廳有三顆,床下有五顆等等,然後把這些數目加起來,你以為你找到了答案,那你就錯了!因為這些數目之和並非粒子的總數,粒子的總數在理論中是房子的整體性質,除非你能一次把它測量清楚,而不是逐間逐間分次去數,但那是不可能的事。

觀念二:生於天地萬物之先,卻又是天地萬物的本質。

這是「場」的觀點──如引力場,電磁場等等。

先總結一下先前的討論:我們把粒子想像成微小的撞球,但實際上這被稱之作「粒子」的東西,卻全然不是這個樣子。根據量子場論,物體不會只存在於空間任何有限的範圍之內,無論這個範圍有多大或界限多模糊。除此之外,所謂的粒子數目還取決於觀測者的運動狀態,因此這些結論合併起來便意味著一件事:「世界是由微小粒子組成的」是個錯誤的說法。我們沒有理由繼續使用粒子這一名稱。

既然,粒子的觀念必須放棄,因此有些人認為應該純粹用場的觀點來詮釋量子理論,在此論點下,場就像一種充斥了空間的隱形液體,而粒子(物質)即是場的漣漪。這一觀點目前仍是物理思想學術的主流,如愛因斯坦就認為物理學的本質就是場論。

場生於天地之先,但若說是天地萬物的本質,這話就值得商榷了。原因是量子場好比是醫生,醫生如果沒有病人,醫生其實什麼也做不了,而有趣的是,病人就恰好是粒子。醫生診病要病人提供狀況,同樣的量子場要作用,也須要粒子提供狀態,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顯然量子場無法提供一套令人滿意的本體論。

觀念三:「無」──只有關係,沒有物體的「結構實在論」。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真正重要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彼此之間的關係。這種看法現在被稱為「結構實在論」,物理學的稱法則是「全息原理」。結構實在論最初以一種相當溫和的姿態出現,又稱為「知識結構實在論」。意思是這樣的:我們也許永遠不會知道物質的真正本性,而只能知道它們彼此的關聯。以質量為例,你曾看過質量的本身嗎?當然沒有,你只看到它對於其它物體的影響。更具體地說,你只看到一個有質量的物體如何透過局域引力場和其它有質量的物體產生關聯。宇宙的結構反映了物體的關係,也才是物理學真正歷久不衰的東西。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憑什麼理由認定只能知道物體的關係,而不是物體的本身?直截了當的答覆是物體的關係就是一切,這樣的答案讓結構實在論成為一項更加激進的主張,此主張稱為「主體結構實在論」。支持這理論的人宣稱:我們何不乾脆放棄物體的概念,而只假設世界是由結構(也就是關係組成的網)所構成的。事實結構比物體更重要的例子很多,如全球互聯網(WWW)、人類的腦神經結構、和基因組織等等。就算個別的電腦、細胞、原子死掉了,也不會影響結構的
運作。

最終的探索:真空妙有

任何人相信都會對此種只存在關係,但關係聯繫的對象卻不存在感到奇怪,這種情況聽起來就像是只有婚姻卻沒有配偶,因此很多物理學家與哲學家同樣也抱持著懷疑,他們相信不可能僅靠關係就能得到堅實的物體。

新的觀點來自於一種簡單的體認:雖然傳統上粒子與場被認為是南轅北轍的觀點,卻有個關鍵的共同點──兩者都假設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是某些相關的個體,而性質則源於這些個體。因此很多哲學家相信這種把物質和性質當成兩種不同事物的看法,也許正是粒子與場兩種觀點遇上麻煩的主因。

傳統上,人們往往會下意識地把性質當成是附屬於物質的東西,而不能獨立地存在。但如果現在我們先試著忘掉這些,讓腦袋空白,然後想想回到生命的頭幾年,當我們還是嬰兒第一次接觸到球時,我們是真的感覺到一顆球嗎?不是,我們感覺到的恐怕只是圓的形狀、一種特別的顏色、還有可能的彈性觸感而已。「球」這一概念的建立乃是後來根深柢固盤據在我們腦裡的,其實反而是一種後天的學習,而非是先天的本能。

於是乎,性質現在有了兩類──就像武俠小說裡所說的「後天真氣」、「先天真氣」,為了分別起見,後天真氣還是叫「性質」,以表示此些性質是附屬於物質,而不能獨立於物質之外的東西。「先天真氣」現在則有了一個新的哲學名字,就叫「殊質」,據此建立的理論則稱「殊質本體論」。如果說武俠小說真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武林祕笈」,比如說九陽神功,那它的理論就一定要是殊質本體論。

練高深的內功心法必須放空身心,不能有一絲雜念,要排除掉一切外界的干擾,讓自己和自然完全融合一體;同樣的,那些性質可以作為粒子的殊質,而成為粒子真正先天的本質呢?答案便是「真空」。真空沒有粒子沒有物質,但真空本身卻不是平靜的,由於有這些粒子的先天的本質,所以處處充滿著騷動,一旦這些先天的本質以某種方式聚在一起,粒子就產生了,這就是所謂的「真空妙有」


全文未完,完整閱讀請見《寫盡禪宗》

發表您的看法歡迎加入【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粉絲團,我們一起來討論。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寫盡禪宗】-碧岩錄-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2014年起學禪絕對不能少了【寫盡禪宗】!碧岩錄公案如何解?且聽張邦廉老師娓娓道來,帶你走進禪宗新視界!

梁武帝問達摩大師: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摩云:廓然無聖。
上問:朕建寺齋僧有何功德?
摩云:無功德。
帝曰:對朕者誰?
摩云:不識。
帝不契,達摩遂渡江至魏。

    卻說中國古代,帝王求神仙,求奇藥,封禪祭祀,可謂由來已久。秦始皇征服了六國,而道家的前身齊學卻征服了秦始皇,做了帝國新制度的基礎理論。這情況經歷漢朝四百年的統治,不但未曾稍歇,反倒由於東漢時印度佛教的傳入,而變本加厲了起來。所以這梁武帝也實在荒唐可笑,以人民的血汗,百姓的民脂民膏,拿來建寺齋僧,竟不知罪責之深,還指望什麼功德?

    然觀乎達摩,武帝問聖締第一義,答曰〈廓然無聖〉,卻又是稀哩呼嚕的錯把馮京當成了馬涼。何以故?廓然無聖是對一般人說的,一般人手上沒有權勢,不須要面對百姓,故能與人無涉,或從事思想學術,或寄身天地山水,過他自己天高皇帝遠的生活。但武帝本身就是個皇帝,黃袍加身就有逃避不了的責任不是嗎?老子說: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既然如此,這自是武帝起碼應該達到的要求,豈能說是〈廓然無聖〉?每個人的修行方法,應該都不一樣,但無論如何,自己的本份都做不好,還談什麼修行?談什麼佛事?難怪雪竇禪師要說了:

這裡還有祖師嗎?有,喚來給老僧洗腳!

這說明達摩心中還放不下佛,放不下法。心中愈放不下,個人的主觀就愈強。雖然最後一句「不識」,稍稍挽回來一點尊嚴,但恐怕也只是個人的尊嚴,對於中國禪宗來說,還要相差個百多年。

更多碧岩錄公案解析,請完整閱讀《寫盡禪宗》

發表您的看法歡迎加入【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粉絲團,我們一起來討論。

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寫盡禪宗】張邦廉老師語錄(二)


【寫盡禪宗】是張邦廉老師2014年的最新著作,讓東方古老思想與西方近代科學產生交會,以下是張邦廉老師在書中的經典語錄:

11.「自由是一種哲學,同時也是種實踐。」


12.「幸運的是肉眼之外,我們還有心靈。心靈靠的是感悟。」


13.「禪,要的是無處不動,而又整體長空;無處不靜,而又生機勃發。」


14.「不是『我是誰』決定我的作為,而是我的作為決定『我是誰』。」


15.「禪除了意象之外還有知性。」


16.「存在的真義是思想與知識,而非形體和心智。」


17.「口口聲聲心,不如好好思考心;口口聲聲佛,不如好好思考佛。」


18.「聰明才智是利用來做奉獻的,不是成就自己的,修行又何嘗不是?」


19.「量子心是『道』。東方的古老智慧與西方的數理於此交會。」


20.「只有心靈自由才是無所不在的統一,而一切的外形都是內含的體現。」




更多張老師語錄,請參考《寫盡禪宗》

發表您的看法歡迎加入【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粉絲團,我們一起來討論。

【寫盡禪宗】張邦廉老師語錄(一)

張邦廉老師在2014年最新著作【寫盡禪宗】裡,提出了許多嶄新的禪學觀點,以下是張邦廉老師在書中的經典語錄:

1.「過去是道,現在是物理,這就是我歌頌的禪。」


2.「探索真知,亦即是探索靈魂。認識自己,亦即是認識宇宙。」


3.「禪的思想,離不開哲學;禪的表現,離不開詩詞藝術,而思想的藝術,就是智慧。」


4.「禪是一次宗教革命,也就是中國佛學對於印度佛學的思想革命。」


5.「習禪必須有兩個要件:道心,以及深厚的文化涵養。」


6.「真正的禪,須要呼吸,須要血脈,須要生氣。」


7.「徒靜不足以言禪,徒感不足以言悟。」


8.「『佛』這個詞,與其說是信仰,不如說是知識的根源。」


9.「修行是要用眼睛看自己,用心靈想別人。」


10.「人必須有探索究竟的決心和勇氣,修行人更是如此。」




更多張老師語錄,請購買《寫盡禪宗》

發表您的看法歡迎加入【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粉絲團,我們一起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