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碧岩錄解》第五十ㄧ,低頭歸庵


雪峰義存禪師住庵時,有兩僧來禮拜。峰見來,以手托庵門,放身出云:〈是什麼〉?
僧亦云:〈是什麼〉?峰低頭歸庵。
僧後到成頭參禮岩頭禪師。頭問:〈什麼處來〉?僧云:〈嶺南來〉。
頭云:〈曾到雪峰麼〉?僧云:〈曾到〉。
頭云:〈有何言句〉?僧舉前話。頭云:〈他道什麼〉?僧云:〈他無語低頭歸庵〉。
頭云:〈噫,我當初悔不向他道末後句。若向他道末後句,天下人不奈雪老何。〉
僧至夏末,再舉前話請益。頭云:〈何不早問?〉僧云:〈未敢容易〉。
頭云:〈雪峰雖與我同條生,不與我同條死。要識末後句,只這是。〉

說明


  這則公案看得出禪師的可愛。不過要了解雪竇的頌詞,還須與另一則並看。是昔年雪峰在德山禪師會下做飯頭。一日晚齋,德山托缽至法堂,雪峰云:〈鐘未鳴,鼓未響,這老漢向什麼處去?〉德山無語低頭歸方丈。雪峰舉似師兄岩頭,頭云:〈大小德山,不會末後句。〉德山聽見了,令侍者喚岩頭問云:〈你不贊同老僧呢?〉岩頭密啟其語。德山至來日上堂,與尋常不同。岩頭於僧堂前撫掌大笑云:〈且喜老漢會末後句,此後天下人不奈他何。〉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碧岩錄解》第五十,缽裡飯



僧問云門禪師:如何是塵塵三昧?
門云:缽裡飯,桶裡水。

   解禪的人常犯一個錯誤,喜歡在佛學、或信仰的框架下去看禪。譬如「塵塵三昧」,塵塵三昧什麼?用佛學說起來,「入一微塵中三昧」,那道理是大得不得了,又是止,又是定;定又有四禪定,無色定,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如果在佛的框架下看,解起這則公案,那是可以說得天花亂墜,白浪滔天。

  禪沒有那麼複雜,禪也討厭那麼複雜。〈缽裡飯,桶裡水。〉就是缽裡飯桶裡水,沒有任何企圖,要去解釋佛學的「入一塵中三昧」,而是把精神抽出來,用最簡單平實的語言,給佛學一些省思的空間。這樣我們看雪竇禪師的頌就明白了:

  缽裡飯桶裡水,多口阿師難下嘴。
  北斗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
  擬不擬,止不止,個個無褌長者子。

  「難下嘴」是一個比喻,不是真吃不下缽裡飯桶裡水,而是大道理講慣了,你讓他講簡單平實的東西,反而難倒他了。「北斗南星」是隱喻南宗北宗,這現象不分南北,南宗北宗都一樣,搞得是天翻地覆,日月無光。「褌」是一種內褲,「無褌」就是光屁股。小孩子光屁股可愛,但大人裝孩子光屁股那就是醜態了。現在忽然間聽到簡單平實的話語,又非想用大道理硬套,套又套不上,不套又心不甘,所以進退失據,個個是尷尬無比,醜態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