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張邦廉老師說道】-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
    常之稽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
    與物反矣,
    然後乃至大順。

說明
    問一個問題:發展與環境孰重?這問題,或許今天開始覺醒,開始反思的人愈來愈多,卻沒想到,二千五百年前的一位智者,卻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張邦廉老師說道】-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說明
本章中間兩句:「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顯得突兀,意義又和上下文全無相干,偽造的成份很大。後三句: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降低欲望,犧牲享受)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拋開知識,回歸自然)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似乎顯示,老子的思想開始有了自然主義的傾向。這問題大家可以想想今天的物質文明,物質文明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恐怕是對環境和自然的破壞。所以如果因此對物質文明感到不滿,想要補救人們所犯的錯誤(復眾人之所過),以保持環境的自然生態(輔萬物之自然),那麼作為一個自然主義者,有心回復原始的古樸生活,大家會如何做呢?首先,犧牲享受是必然的,所以老子說「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其次,既然想回原始,那麼寄身山野,自然會想忘卻過去有關文明的一切,而學習自耕自漁這類求生的本事了。由此看來,老子可謂是人類史上第一位已知的自然生態保育者。
這個認識對我們解釋後面第六十五章的內容起到很大的作用。至於本章前段,從「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部份,由於文義甚淺,幾近於白話,這裡就不多做解釋了。


 發表您的看法歡迎加入【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粉絲團,我們一起來討論。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張邦廉老師說道】-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
    事無事,
    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說明
    所作為的在立制度,
    所從事的在開太平,
    愈制度,愈太平,就愈無味。所以,要品味就品此無味。
    大小多少何必計較,制度難免得罪人,當以寬容相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