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寫盡禪宗】- 珊瑚支支撐著月──般若與智慧

張邦廉老師【寫盡禪宗】以科學新顛覆你對禪宗的刻板印象,現正禪心回饋188,為你解禪!訂購請按此

雪竇禪師的《碧岩錄》至今在日本仍被視為禪宗第一書,主要是北宋時奉化縣雪竇寺重顯禪師的頌公案百則,及晚他一輩的圜悟禪師的垂示、著語、評唱。圜悟住河北靈泉碧岩寺,因以為書名。

禪是一種智慧修行,和佛教本無太大的關聯。胡適寫《中國中古思想史》即曾從禪的歷史的考證角度,主張禪非創自於菩提達摩,是中國的思想,非印度所有。事實若先不論歷史,則智慧修行從思想面觀之,即相當於人生的旅行和探索,本非是什麼虛玄的事。歌德說:

真正的旅行,不在尋找新的景觀,而在具備新的眼睛。
真正的探索,不在創造更多的機會,而在觸及更深的心靈。

這話很大程度反映出禪的本質,其實也就在於人生旅途中不斷的鍛練個人新的眼睛,和探索更深的心靈。

禪的思想,離不開哲學;禪的表現,離不開詩詞藝術,而思想的藝術就是智慧。智慧不是狹隘地要去斬斷這個,斬斷那個;或消極地放下這個,放下那個。雪竇禪師著《碧岩錄》選公案百則,其中編號第一百的〈巴陵吹毛劍〉便很可以說明這點:

僧問岳州巴陵新開院顥鑒禪師:「如何是吹毛劍?」
巴陵云:「珊瑚支支撐著月。」

斬斷這個,斬斷那個,是印度佛經裡「智慧以為劍」的說法,所以才有上述僧問巴陵的問題,好像要斬斷三千煩惱、七情六欲,不免要靠一柄削金斷玉的寶劍。但禪宗的劍卻又不同,就如同武俠小說一個人只要內力夠,一草一木一花一葉皆能傷人,又何須一柄長劍耿耿倚天屠龍的上古奇兵?因此什麼是「珊瑚支支撐著月」?答案自然不能從外頭找,從外頭去找,這是騎驢找驢,上碧落,下黃泉,恐怕也找不出能夠撐月的珊瑚。但另一方面我們仔細想,便不難明白這裡珊瑚指的是「思想的結晶」,思想的結晶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其所展現出的恒久如月華般的智慧光澤,這就是珊瑚支支撐著月,顯著的例子就像《道德經》這本書和它所謂的「道」...


全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寫盡禪宗
發表您的看法歡迎加入【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粉絲團,我們一起來討論。

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張邦廉老師說道】-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寫盡禪宗】以西方近代科學解開東方古老哲學的奧秘,而張邦廉老師的老子《道德經》全新解析,更不能錯過!訂購【寫盡禪宗】請按此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說明

權勢之雄,知而不為(畏),為則守此身之柔韌。其行猶光風霽月,故能為濁世注一股清流。如此常德不離,擇善固執,便能拾回失去的純真。

是非之明,堅而守之,守則不計個人榮辱。其行猶虛懷若谷,故能為人間留一片淨土。如此功行日深,厚積薄發,便能從世故復歸於質樸。

質樸渾然,一體天成,分散則降格為器用。

聖人用之,則降格為官長。

故萬法歸一,猶百川匯海,所能成其大者,不能再割小。


註釋

一、本章有兩種版本。一種版本在「知其白,守其辱」之間另有一小段,其文為:「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二,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許多專家認為此一小段為衍文,取消亦不害文意。


二、「谿」同「溪」,清流也。這種人間清流的具體事例,近代史上其實並不乏見,其中最鮮明的一個「知其雄,守其雌」的典範,則如上一世紀帶領印度人民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印度聖雄「甘地」。


三、「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則可參照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的事蹟。


四、「樸」本意是原木,若經伐用則「樸散」,樸散加工能作木器。


五、「大制不割」放到現代,則亦有「世界大同」「天下為公」之味道,意即無分種族、地域、和階級一律平等的理念。這看來是天真的想法,其實正說明有此胸懷的人性格的純真和質樸。


六、「世界大同」太遠,但若分散而求其於一國之長,域內無分種族、地域、階級,這便是「官長」...


張邦廉老師說道】為你帶來老子新解。

發表您的看法歡迎加入【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粉絲團,我們一起來討論。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寫盡禪宗】- 自我與自性

顛覆視野科學解禪力作-張邦廉【寫盡禪宗】,只要188,為你解禪!訂購請按此


真正有心為儒學開創一片思想天空的人物是王陽明。王陽明生於一四七二年,比康德(一七二四)早了整整近兩百五十年。原來「自由」這一名詞在古代中國的歷史上極少出現。

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張邦廉老師說道】-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張邦廉老師首部超自然學著作【寫盡禪宗】,以量子力學突破許多習禪舊觀,下一步,【張邦廉老師說道】將帶你重新看透道德經訂購【寫盡禪宗】請按此

第二十七章

    善行者無轍迹;
    善言者無瑕謫;
    善數者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胡適寫《中國古代哲學史》,其中第三篇老子一文中,曾對此書有過一番評述說道:

這書(道德經)原本是一種雜記的書,沒有結構組織。今本所分篇章,決非原本所有。其中有許多極無道理的分斷。又此書中有許多重覆的話,和許多無理插入的話,大概不免有後人妄加妄改的所在。

本章確如胡適所言給人造的感覺,讓人很難相信會是老子的真品。原因有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