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

《碧岩錄解》第一百,珊瑚支支撐著月



僧問岳州巴陵新開院顥鑒禪師:「如何是吹毛劍?」
巴陵云:珊瑚支支撐著月。


  禪是一種智慧修行,其思想雖啟蒙佛教,進化卻來自老莊。胡適寫『中國中古思想史』即曾從禪的歷史考證角度,主張禪非創自于菩提達摩,是中國的思想,非印度所有。事實上若先不論歷史,則智慧修行從思想面觀之,即相當於人生的旅行和探索,本非是什麼虛玄的事,虛玄來自於偽造的錯誤歷史,盲目的信仰,和成佛的迷失。

  歌德說:

  真正的旅行,不在尋找新的景觀,而在具備新的眼睛。
  真正的探索,不在創造更多的機會,而在觸及更深的心靈

  這話很大程度反映出禪的本質,其實也就在於人生旅途中不斷的鍛練個人新的眼睛,和探索更深的心靈。

  禪的思想,離不開哲學;禪的表現,離不開詩詞藝術,而思想的藝術化就是智慧。智慧不是狹隘地要去斬斷這個,斬斷那個;或消極地放下這個,放下那個。斬斷這個,斬斷那個,是印度佛經裡「智慧以為劍」的說法,好像要斬斷三千煩惱、七情六欲,不免要靠一柄削金斷玉的寶劍。但禪宗的劍卻又不同,禪宗的劍是「心劍」,心劍如同武俠小說一個人只要內力夠,一草一木一花一葉皆能傷人,又何須一柄吹毛斷發、倚天屠龍的上古奇兵?因此什麼是「珊瑚支支撐著月」?答案也就不能從外頭找。從外頭去找,這是騎驢找驢,上碧落,下黃泉,恐怕也找不出能夠撐月的珊瑚。但另一方面我們仔細想,便不難明白這裡珊瑚指的是「思想的結晶」,思想的結晶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其所展現出的恒久如月華般的智慧光澤,這就是珊瑚支支撐著月,顯著的例子就像《老子》這本書和它所謂的「道」。

  從某種角度看,一般禪宗公案由於詞意隱晦,再加上意境高遠,通常都很難懂,所以後世人們習禪,才有所謂參話頭,或參公案的說法,以這則「智慧以為劍」為例,雪竇禪師頌曰:

  要平不平,大巧若拙。(注:山也)
  或指或掌,倚天照雪。(注:雲也)
  大冶兮磨礱不下,良工兮拂拭未歇。
  別,別,珊瑚支支撐著月。

  這段頌詞由於意象豐富,解釋起來顯得十分不易。幸好,禪除了意象之外還有知性,而在中國現代詩人中,就恰有一位能兼具意象和知性這兩種特長的作家,那就是葉維廉。葉維廉是一位相當執拗的自然主義者,他毫不保留地把他的文學觀點貫徹於他的詩與散文中。關於這一點,我們可從他的一篇形同散文詩的短文〈四四方方的生活曲曲折折的自然〉中窺其端倪。

這篇文章中,他指出人「心為形役」的困境,而為了求解脫,希望〈走出箱子一樣的房間,脫下箱子一樣的鞋子,把身體從一個無形罐頭裡抽出來〉,這是第一層的形而下的掙扎。但我們走出房間之後,身體仍是一個箱子,脫了鞋子,拿下領帶之後,腳仍然那麼笨重,脖子仍然那麼僵硬,因而形而下之外〈我們的心靈也是個方方正正的箱子〉如何拆散這個方方正正的心靈的箱子呢?葉維廉認為,第二層形而上的解脫唯一之道是學習自然,投身自然,而他心中的自然,實際上就是一具活潑美好的生命:

  河流不方不正,隨物賦形,曲得美,彎得絕,曲曲折折,直是一種舞蹈。
  ………………
  樹枝長長短短,或倒吊成鉤,或繞石成抱,樹樹相異,季季爭奇,其為物也多姿。
風,翻騰轉躍,遇水水則興波,遇柳柳則蕩迎,遇草草則微動,遇松松則長嘯。
雲飛天動星移月轉
  ………………
  則山,則笨重的山呀也是凝固的波浪
  著著都是舞蹈,無數的曲線,緩急動靜起伏高低,莫不自然。

  這是一篇闡揚道家思想,近乎自然主義宣言的文章,然而在旨趣上,卻與「珊瑚支支撐著月」雪竇的頌詞有不謀而合之處。表面看這似乎是一種巧合,其實不然,因為兩者追求的都是一種絕對的、終極的解脫,所不同的是,道傾向于為勞勞人生提供一個方向皈依自然,而禪卻只在於提出一個暗示智慧:

  別,別,珊瑚支支撐著月

  是詩的手法,也是禪的機鋒,而道則一如葉維廉在〈四四方方的生活曲曲折折的自然〉一文中,所運用的散文手法和自然的信念。


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

《碧岩錄解》第九十九, 肅宗問十身調禦



唐肅宗皇帝問忠國師:「如何是十身調禦?」
國師云:「檀越曾踏毗盧頂上行。」
帝云:寡人不會。
國師云:「莫認自己清靜法身。」

這一則公案恐怕有點爭議,因為照『五燈會元』原本的記載,公案的原文是:
肅宗問:「如何是十身調禦?」師乃起立曰:「會麼?」帝曰:「不會。」
師曰:「與老僧過淨瓶來。」(帝)又曰:「如何是無諍三昧?」
師曰:「檀越曾踏毗盧頂上行。」帝曰:「此意如何?」
師曰:「莫認自己清靜法身。」

  碧岩錄這一個改動,意義相差很大。從本來「檀越曾踏毗盧頂上行」一句,是忠國師回答「無諍三昧」的,變成了回答「十身調禦」。而從雪竇的頌詞:

  一國之師亦強名,南陽獨許振嘉聲。
  大唐扶得真天子,曾踏毗盧頂上行。
  鐵錘擊碎黃金骨,天地之間更何物。
  三千剎海夜沉沉,不知誰入蒼龍窟?

  當中卻又看得出來對忠國師的不滿。我個人覺得雪竇這一次恐怕是誤解忠國師了。因為從五燈會元的原文看,「檀越曾踏毗盧頂上行」這句,雖然說「毗盧」指的是毗盧遮那佛,也就是清靜法身佛,但很顯然忠國師只是用來做為隱喻,暗指肅宗過去「踐踏、糟蹋自己的清靜法身」才對。事實上也唯有這樣解釋,才能承接起後句「莫認自己清靜法身」的意思,公案也因此才得以完整。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如果碧岩錄是正確的,那就又另當別論。頌詞分成兩部,兩部連韻腳都不同,這在以往也十分罕見。前四句作一部,押的是「名,聲,行」韻。後四句作一翻,改押「骨,物,窟」韻。雪竇的意思很明白,前四句是在嘲諷忠國師的,為了討一點皇帝歡喜,連「毗盧頂上行」這樣的話都說得出口。結果弄巧成拙,皇帝偏偏又聽不懂,只好再弄個清靜法身來圓場。

  後四句登場的就很中華文化了,所以用「蒼龍」來對比「毗盧」。鐵錘擊碎黃金骨,這是氣節。氣節如果都能被擊碎,那麼天地之間還會有何物,有什麼清靜法身?詩人浩司曼(ABHousman)曾有首詩說:

  這一層感官的皮何時蛻去,
  何時解脫這一具欲念之軀?
  何時能結束肉身與靈身,
  只有崢嶸的骨身啊長存?

  這就是說,只有氣節才能長存人間。然而「三千剎海夜沉沉」,這人間啊!究竟有幾人,能為了這氣節,苦人所不能苦,就算斧鉞加身,上刀山下油鍋也不動搖其志呢?

注一:

毗盧:是指佛教的毗盧遮那佛,也就是清靜法身佛。《華嚴經》有十身為毗盧遮那佛覺體所知之境的記述。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碧岩錄解》第九十八,天平行腳



天平和尚行腳時參西院,常云:「莫道會佛法,覓個舉話人也無。」
一日,西院遙見,召云:「從漪!」平舉頭。西院雲:「錯。」
平行兩三步,西院又云:「錯。」平近前。
西院云:「适才這兩錯,是西院錯?是上座錯?」平云:「從漪錯。」
西院云:「錯。」平休去。西院云:「且在這裡過夏,待共上座商量這兩錯。」
平當時便行。後住院,謂眾云:「我當初行腳時,被業風吹到思明長老處,連下兩錯,更留我過夏,待我共商量。我不道憑麼時錯,我發足向南方去時,早知道錯了也。」

兵法云:「一股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庶幾近乎天平和尚此番的遭遇。

  大凡武林高手比武,先是看各自的內外修為。如果內外修為都差不多,其次則看氣勢。如果不幸氣勢又難分高下,最後自然就看誰能掌握瞬間即逝的氣機。現在這個天平和尚不知好歹,自以為般若禪功修到了第九重可以天下無敵,便冒然跑去西院想找人比劃。卻不料西院已經到了化實返虛的地步,先是避重就輕虛耗掉天平的力氣,再用黏字訣弄得天平是亦步亦驅,履履犯錯。幸好後來西院點化,念他一身修為得來不易,才有機會脫身,最終修得正果。聽聽江湖百曉生雪竇的頌詞:

  禪家流,愛輕薄,滿肚參來用不著。
  堪笑堪笑天平老,卻謂當初悔行腳。
  錯錯,西院清風頓銷爍。
  複云:「忽有個衲僧出雲:錯,雪竇錯,何似天平錯。」


  這才頌完,沒想邊邊有個人說:「看,這可不就是江湖!你雪竇笑人家,難道不知道自己也處身這江湖當中嗎?」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碧岩錄解》第九十七,金剛經云若為人輕賤




  《金剛經》云: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常常有朋友跟我討論信佛時,我都會問:「你拜佛嗎?」他們說:「拜」

  「上寺廟嗎?」我再問。聽到的回答也都是「上」。

  這時,一般我都會告訴他們:「你信的是佛教,不是佛。」

  為什麼?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智慧語錄】精選(五)

1.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班固 #漢書



2. 「機會遠比安穩重要,事業遠比金錢重要,未來遠比今天重要。」-#李開復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



3. 「時間帶走一切,長年累月會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運都改變。」-#柏拉圖 #古希臘哲學家



4.「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手創造出來的。」-#馬克西姆高爾基 #俄國作家 



5. 「別理會他人閒言閒語,讓他們說吧,等你機會到來時,再來證明自己。」-#瑪哈維亞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6. 「我們需要有人夢想不可能的事,他們可能失敗,有時候成功,但無論如何有那企圖心。」-#伊曼紐爾馬克宏 #法國總統



7. 「人的修行是在家庭、在工作、在朋友、在生活,而不是那些不知是神、是鬼的靈界訊息。」- #索非亞 #通靈少女主角原型人物



8. 「當你讓陌生人定義你的自我價值時,那才是真正可怕的事。」- #艾瑪華森 #英國知名女演員



9. 「凡事不要想的太複雜,手握的太緊,東西會碎,手會疼。」- #幾米 #台灣知名插畫家



10. 「能做自己,都能低調謙遜,都能心存感謝。」- #Stephen Curry #知名NBA球星







《碧岩錄解》第九十六,趙州示眾三轉語



趙州從諗禪師示眾三轉語:「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爐,木佛不渡火。」

  公案的語意本來是很明瞭的,就是要勸人來破除迷信。但由於雪竇在頌詞中寫了一偈: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
  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偽。

  牽涉到一起歷史辨證,才使得公案本身有了一些興味。

  辯證的主角是二祖慧可。《愣伽師資記》中曾記載他自斷一臂,立雪中數日夜,而求師事菩提達摩的故事:

  吾本發心時,截一臂,從初夜雪中立,以求無上道。

  慧可,名神光,在未出家前本是個道家人物,《景德傳燈錄》說他:「博涉詩書,尤精玄理,而不事家產,好遊山水,後覽佛書,超然自得。」後來師事菩提達摩。然而根據胡適在《中國中古思想史》當中的考證,在當時,達摩的門下弟子並不多,其中曇林與慧可間有深厚的友誼,曇林曾經遇賊,被斫一臂,幸好受到慧可的救護。慧可斷臂求法的故事,因是由此訛傳而來。至於達摩和慧可如何會在往後歷史的因緣際會中,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和二祖,則迄今為止仍是中國禪學史上的一宗最大疑案(注)。

  同樣的,雪竇的頌詞中也隱約可見這整件事的虛假,一如達摩面壁,神光立雪,在雪竇眼裡都不過是一場耍泥佛戲,雖然這場戲以訛傳訛,普及的程度如光照天地。

  金牌不渡爐,人來訪紫胡。
  牌中數個字,清風何處無?

  其次,禪宗講究特立獨行,因此禪師們常有些不近人情的怪癖。如紫胡和尚于山門立一牌,牌中有字雲:〈紫胡有一狗,上取人頭,中取人腰,下取人腳,擬議則喪身失命。〉這顯得很奇怪,照理廟宇為了香火都要想盡辦法弄點金碧輝煌,而佛菩薩鍍金身不就是為了給人頂禮膜拜用嗎?像紫胡這樣搞法,拒人於外,那麼誰還敢來這裡朝拜供奉呢?偏偏如此古怪的舉止反比眾口頌揚的神光立雪還受雪竇的青睞,誇他說是〈牌中數個字,清風何處無?〉禪師們的特立獨行,由此也可見一般了!



注:參考《神會和尚傳》,胡適。


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碧岩錄解》第九十五,長慶如來無二種語


福州長慶寺慧棱禪師有時云:甯說阿羅漢有三毒,不說如來有二種語。不道如來無語,只是無二種語。
保福云:作麼生是如來語?
慶云:聾人怎得聞?
保福云:情知爾向第二頭道。
慶問:什麼生是如來語?
保福云:吃茶去。

  俗話說:「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誰管什麼如來有無二種語?有也好無也罷,關卿底事?為什麼不知道好好吃茶去圖個輕鬆,反而莫名其妙費盡精神在這上面,弄得自己神疲力竭?

  兮頭第一第二,臥龍不鑒止水
  無處有月波澄,有處無風浪起
  棱禪客,棱禪客,三月禹門遭點額


  卻不想,庸人卻每每自以為是,稍微有一點道行,便喜歡爭長爭短,來吹皺一池春水兮頭第一第二,臥龍不鑒止水。如來無語,自如月明波澄(無處有月波澄),然就有那些庸僧偏好自做聰明,處處假如來語興波作浪,引人跟隨,以搏取一時之聲名(有處無風浪起)。禹門即龍門,點額相當於撞頭,所以雪竇說他慧棱啊慧棱!你要跳過禹門化龍成道還早得呢!恐怕不撞個頭破血流你自己都不會明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