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禪語共享】精選(二)


1. 「知緣、惜緣、再造善緣。」─ 證嚴法師



2. 「種樹培其根,種德培其心。」─ 證嚴法師



3. 「自造福田,自得福緣。」─ 證嚴法師


4. 「後悔是煩惱,懺悔是修行。 」─ 聖嚴法師



5. 「以誠以正,心自安。」─ 證嚴法師


6. 「『放下』不等於『放棄』。『放下』是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心不執著;『放棄』是什麼都不相信,完全失去信心和勇氣。」─聖嚴法師



7. 「在我的心中,宗教是不需要寺廟,也不用複雜的哲理。我們的心和腦就是我們的廟宇,仁慈就是哲理。」─ 達賴喇嘛


8.「生命無常,慧命永久,愛心無涯,精神常在。」─ 證嚴法師


9. 「一念之非即種惡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證嚴法師



10. 「內和外和,因和緣和,平平安安真自在。」─ 聖嚴法師


《碧岩錄解》第五,大地栗米




  

  雪峰示眾云:「盡大地撮來,如栗米粒大,拋向面前」。漆桶不會,打鼓普請看。

  一瞬間,所有的光都息羽回顧,蝟集在我的睫下。
                                                        余光中

   武俠小說裡有類場景十分常見:譬如一個人修習內功有了突破,或者更上層樓,甚至一朝任督二脈忽然貫通時,都會不自禁地縱聲長嘯。其實,這經驗現實生活裡也很普遍,並不限於武俠。如有時為解出一道難題,縱聲高歌,乃至手舞足蹈;或寫作長期鬱鬱,一旦靈思泉湧,任何時候人們都會忍不住衝動,非拿筆盡力補捉住這一剎那不可等等。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碧岩錄解》第四,呵佛罵祖




德山宣鑑禪師到溈山,挾复子(鋪以展拜,亦以墊坐)於法堂上,從東過西,從西過東,顧視云:「無!無!」便出。

德山出至門首,卻云:「也不得草草」,便具威儀再入相見。

溈山坐次,德山提起坐具云:「和尚」溈山居於師位,擬取拂子,德山便喝,拂袖而出。

德山背卻法堂,著草鞋便行。溈山至晚問首坐:「適來新到在什麼處?」首座云:「當時背卻法堂,著草鞋出去了。」溈山云:「此子以後,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呵佛罵祖去在」。

『舉』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說明

禪應欣賞佛學,護惜佛學,而不是與之對立。呵佛罵祖,對禪而言,無異雪上加霜而已矣。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禪語共享】精選(一)


1.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宋朝無門慧開



2. 「感謝給我們機會,順境、逆境,皆是恩人。」─聖嚴法師


3. 「所謂慈悲心,就是如何讓人家得到福利、得到平安、得到歡喜,這就是心靈環保。」─聖嚴法師


4. 「知道自己的缺點愈多,成長的速度愈快,對自己的信心也就愈堅定。」─聖嚴法師


5. 「唯有體驗了艱苦的境遇,才會有精進奮發的心。」─聖嚴法師


6. 「面對生活,要有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 聖嚴法師


7. 「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聖嚴法師


8. 「奉獻即是修行,安心即是成就。」─ 聖嚴法師


9. 「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聖嚴法師


10.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聖嚴法師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寫盡禪宗
發表您的看法歡迎加入【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粉絲團,我們一起來討論。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碧岩錄解》第三,日面佛,月面佛



第三

馬大師不安。院主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大師云:日面佛,月面佛。

  歷來世人學佛,常常是為了求智慧,或者說,是為求一顆智慧的心。殊不知,智慧的心何也?一顆童心而已。其實孩提時代我們天生就是一個哲學家。我們對生死,對天空月亮星辰,對小動物,小花小草,都充滿了好奇和疑慮。我們覺得世界充滿了魔法和奇蹟。然後,我們一天天長大,直到我們開始拒絕童話,直到刻板的教科書開始扼殺我們所有叛逆靈動的思維,直到我們對「為什麼」不再感到興趣,直到‧我們也變成大人。

  的確,人生須要學習,學習須要從教科書開始。但如果說教科書除了給與人們必要的入門常識之外,知識亦可從教科書當中獲取,那就是天方夜譚了。道理很簡單,知識是須要自己的見解,自己的思想去消化、融貫、最後忘掉那些書本上的東西,而非是牢牢記住。牢牢記住會箍住腦袋,掐住脖子,讓自己的思想沒法呼吸,這樣創造力自然也就因此而陪葬掉。

  創造力是屬於年輕的人,年輕的心的。這很奇怪,似乎是大自然的一種弔詭,一種矛盾。人老了,年紀大了,或許愈世故,愈成熟,甚至愈聰明;但卻離「思想結束」愈來愈近,離創造力愈來愈遠。換言之,聰明的代價是智慧,成長的代價是純真,所以什麼是智慧的心?智慧的心不在佛經佛學佛理,智慧的心在一顆童心,一顆赤子之心,一顆永遠年輕的心。老子說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谿是清流,谷是空闊。詩云:〈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一個人心地光明,心胸磊落,又何必在乎生死?所以雪竇禪師頌曰:
   
  日面佛,月面佛,五帝三皇是何物。
  二十年來曾苦辛,為君幾下蒼龍窟?
  屈!堪述,明眼衲僧莫輕忽。

  人生一顆質樸的赤子心足矣!赤子心皎如日月,純淨如谿谷,這就是〈日面佛,月面佛〉。

  注一:知其雄,守其雌,可參考二十世紀帶領印度人民,以「不合作運動」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印度聖雄甘地。
  注二:知其白,守其辱,亦可參考南非黑人民權運動領袖曼德拉的一生事蹟。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碧岩錄解》第二,至道無難,惟嫌揀擇!



第二

趙州從諗禪師示眾云:至道無難,惟嫌揀擇。才有言語,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裡,是汝還護惜也無?時有僧問:既不在明白裡,護惜個什麼?
州云: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既不知,為什麼卻道不在明白裡?
州云:問事即得,禮拜了退。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這一則問的人問的潑辣,而趙州看似辭窮,實則高尚。這是因為老子說過: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矣。

至於問答之間,則亦有禪的激烈和新鮮。

現代物理學始於刻卜勒的運動三大定律。這是十七世紀初期(1618)的事,回過頭看,三大定律自然不算真理,是不是因此就不用護惜了呢?當然不是。物理如此,人文尤然。「至道」的形式不必然是「理」,也不必拘於任何框框,文學與藝術的美,甚至百姓平淡生活中展現出來的淳樸厚實,都有可能是它的一部份。

再說,有些人喜歡文學,有些人喜歡哲學,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又何必非做什麼揀擇呢?這都是言語惹的禍吧!所以雪竇禪師說:

至道無難,言端語端,一有多種,二無兩般。
天際日上月下,檻前山深水寒。
髑髏識盡喜何立?枯木龍吟銷未乾。
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

日上月下,山深水寒,萬物自有歸屬,天之道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才造就了大自然的豐富多彩,不是嗎?

反觀人生的路,或許才是真正須要揀擇的,但老天爺又給人多少的自由呢?有的人聽任命運安排,一輩子紅塵裡浮沉,就算最後看破,又有何可喜呢?『紅樓夢』裡的賈寶玉不就是這樣的例子?生在大觀園裡的歲月,多少紅顏,有性命相知的黛玉,有無法割捨寶釵、晴雯、連襲人,甚至金钏兒,那又如何呢?紅顏識盡,終究不過一付髑髏。

相反的,有的人不受命運擺佈,在動亂的時代裡,在坎坷的人生中,拖著乾枯的身體,再如何的顛沛流離,也打不垮他的心志。這是要如何強大的生命力,才能在那亂世中發出驚世的龍吟呢?

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

>點此獲取免費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