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解禪幫邦忙】用西方近代科學詮釋東方古老智慧

【寫盡禪宗】為張邦廉老師2014全新著作,【解禪幫邦忙】是以【寫盡禪宗】書中的內容改寫而成的小故事,故事裡的人物對話內容皆為摘錄自【寫盡禪宗】。【解禪幫邦忙】只在粉絲團與部落格連載,並未收錄於【寫盡禪宗】。

前情提要【揭開禪宗思想的新角度】

九、量子宇宙

認真聽講的阿邦又丟出了疑惑:「張老師之前提過『量子力學』可以解開禪的奧妙,如此抽象的思想,真的能夠用追求具體論證的物理概念來驗證嗎?」

張 老師說:「試著想想,引力有沒有可能是一種內力,是人的一種內稟性質呢?而我說的內力,是指之前討論過的-人的思想和學術。考量引力的弱小,如太陽這麼大,才有太陽系在宇宙的這樣一點規模,因此如果說引力會和人有關,自然不可能在星空宇宙的層次,那麼量子宇宙呢?很值得我們討論,你說是嗎?而且若是物理 和悟道兩者在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致的,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懷疑這一切的相近只是巧合而非是殊途同歸呢?」



十、解禪說道話易經

阿邦點點頭說:「張老師說的是,記得蓋瑞.祖卡夫的《物理之舞》好像也有描述過!他說物理現象看似屬於外在世界,而悟道屬於知覺的內在世界;但是,兩者並不像我們認識的彼此不宜,因為,只有透過知覺,才能觀察物理現象。原來是這個意思。」

張老師笑語:「說得好!的確是這樣,所以,我一直認為,不論是對於禪宗或量子思想,我們都不能抱持任何僵死的觀念,而要不作判斷的實事求是。然後,回歸到最原始的核心,就像前面提到的,我所謂的超自然學,其實,說穿了,就是在『弦論』和『超對稱』的基礎上去連接心靈與量子引力,以期最終能夠解開存在於《易經》背後可能的科學之謎。」



十一、『人』的學問

阿邦睜大了雙眼問:「『弦論』和『超對稱』張老師說的是『超弦』嗎?」

張 老師點點頭:「沒錯!『超弦』是一門現代物理最前沿的量子引力。很多物理學家不接受『超弦』,原因包括:第一,弦的維度比『四維』要高得多,通常要用到十 維,極限甚至到十一維。第二,弦的世界和宇宙不是只有一個,而是無限多個。所以我個人覺得,如果說我們相信有所謂的人體宇宙,那麼弦論很可能不是單純的物 理,它是『人』的學問、『人』的道理。」



十二、人體宇宙

阿邦想了想說:「如果真有『人體宇宙』,那會是什麼樣子呢?和我們頭頂上的『星空宇宙』會有多大的差別呢?」

張老師說:「問得好!我認為,『人體宇宙』不必也不會和『星空宇宙』是一個樣子。這情況有點像『黑洞』,『黑洞』雖然可能存在於星系裡面,但其實一粒微小的 粒子也能形成黑洞,例如電子或光子黑洞。主要的差別在於壽命,因為電子或光子黑洞蒸發得很快,所以壽命極短,存在也只是一眨眼的功夫。考慮到人與星空存在 時間的差異,不正是一種驗證嗎?」

繼續閱讀【走進禪宗。寫盡禪宗】


想知道阿邦的解禪之旅將會如何走下去嗎?每週六"解禪幫幫忙"在【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粉絲團即時連載。

立即訂購《寫盡禪宗》,讓張老師親自帶著你踏上旅程。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寫進禪宗】個人自由主義色彩的儒家學說



傅佩榮教授在他的《解讀老子》一書中,曾經對於儒學與道家的差異,歸納成以下三點:

一、儒家以人為中心,強調人之社會性。道家不以人為中心,重視人之自然性。
二、儒家以天為至高存有,突顯歷史背景。道家以道為最高存有,展現宇宙視野。
三、儒家企盼天人合德,人須行善以求至善。道家嚮往與道合一,人需智慧以求解脫。

並認為兩大哲學系統的架構是相似的,都是肯定人生應該不斷體現更高的價值。的確,如果說哲學系統的架構乃係以「人」為主要考量的話,或許不光是儒家與道家,即包括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在內的各種哲學系統,或都有其共通的相似之處。但如果我們換個方式,改從「知識」的角度出發,那一切恐怕就要另當別論了。

這無關於儒家核心思想的「忠恕」。事實儒家思想最讓人感覺到可惜的,便是忠恕兩字後來遭人的誤解。原因在那裡呢?在於忠恕兩字原來是一種治學方法。

《論語》孔子對子貢道:「賜也,汝以子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從「一以貫之」四個字,可見這時孔子心裡所想還是一種治學。換言之,他相信宇宙間天地萬物,雖然頭緒紛繁,卻有系統條理可尋。尋得出這個條理系統,便可用來綜貫那些紛繁複雜的事物。

後人誤解忠恕乃是關於人生哲學的問題,所以把「一以貫之」也解作「盡己之心,推己及人」。這一錯誤,註定了後來儒學「尊德性」而輕「道問學」的宿命。中國幾千年的教育,都受這種思想的影響,造成髑髏遍野的「書生」廢物,這便是流弊了。

這樣一直到宋朝,情況才有所轉變。由於北宋中葉之後,道學家的聲勢愈來愈浩大,儒學為與之對抗,不得不借鑑道家與佛學的思想。當時以程顥、程頤為主的宋儒,開始講仁與心性,又講格物窮理,這才有理學的興起。本來這樣的發展是好事,比如朱熹提倡的「格物致知」,從精神上看,格物便接近於亞裡斯多德的物質論,而致知則近於笛卡爾的還原論。但由於缺少數學和物理的底氣,結果竟流於空談。以致於同樣是心性之學,理學沒法像後來十八世紀康德的唯心主義,在歐州大陸掀起一股哲學狂潮。

真正有心為儒學開創一片思想天空的人物是王陽明。王陽明生於一四七二年,比康德(一七二四)早了整整近兩百五十年。原來「自由」這一名詞在古代中國的歷史上極少出現。雖然就實質的思想內容而言,老莊、禪宗都有著追求「個人自由」的基本精神,但對絕大部分的知識分子來說,要在儒家王道思想的底下去調合自由便十分不易。因而王陽明的「心學」,便成為中國歷史上首見的帶個人自由主義色彩的儒家學說



全文未完,詳見《寫盡禪宗》

發表您的看法歡迎加入【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粉絲團,我們一起來討論。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寫盡禪宗】一生充滿傳奇的六祖慧能



慧能的一生充滿傳奇。據《壇經》所述,他本來是個沒念過書、一字不識的樵夫,大約在三十六歲的時候,在旅店聽人念《金剛經》,及至一句「無所住心」時忽然開悟。開悟後的慧能,隨之到五祖弘忍的傳法道場墾求收徒,但由於當時被視做是南蠻子,而未獲收錄,在寺廟柴房棲身二至三年。之後他在沒剃度的情況下離開,在江湖飄蕩流浪了十多年,及至遇到印宗和尚才為他剃度,在曹溪山開壇說法。這段歷史胡適也有很詳細的考證,收錄在他的《胡適禪學案》和《神會和尚傳》中。

慧能的事蹟或許我們也應該從這個角度切入。試想:他本來一字不識,聽到《金剛經》忽有所悟(後文再述),那麼第一件事情他會想做什麼?出家嗎?出家也許是必然的,卻也不是主要的。為什麼?因為還有更重要的事等待他去做,那就是「讀書」,這也是他先赴弘忍處請求收錄的原因。讀書在當時不是那麼方便,而他的年紀恐怕也不容許。可以想見他的選擇並不多,如此再加上《金剛經》的淵源考慮,寺廟似乎也是他僅剩的唯一選擇了。

他有著與眾不同的思想,兩年寺廟棲身的境遇,讀書識字外,第一次真正接觸佛經,也必然帶給他思想上的極快速成長。然而在當時的中國佛教,大抵不脫天臺、華嚴和楞伽三宗,三宗都擺不脫印度佛教的影子,講究戒律、清修、和苦行。所以這時的慧能,擁有超前思想的慧能,其內心的苦悶孤獨是不難想見的。自然,這也種下了他在未受剃度的情況下離寺出走的誘因。當然,離寺出走並不代表他當時的道心已成,前面還有很多的考驗等著他。可他就在這樣的一個惡劣環境下,經過十幾年的飄泊流浪,終於最後透過自己堅定的意志,成功地替中國禪學擺脫印度佛教跨出了最關鍵的一步,從而開啟了隨後長達兩百年之久的禪宗盛世。

最後我們看「悟」的內容。

《壇經》說慧能聽到《金剛經》一句「無所住心」而開悟,首先我們注意到,慧能之悟和一般人在藝術或學術上因苦行苦思而一朝「豁然開朗」的情況是不同的。大自然真有這樣的事嗎?一個人可能在粗俗不文、一字不識的情況下,忽然間意識到某種超前思維?而這樣的思維其內容又到底為何?物理學家史代普說:

自然的基本過程存在於時空之外,卻產生位於時空之內的事件。與此相近的,量子物理學也存在一個「非定域性」的神祕現象,此現象或叫「幽靈聯繫」。意謂某些過去曾經相互作用過的東西,即使在未來任何時空點上相互隔離的,中間都還存在著某種基本的、深刻層次的聯繫。從某種角度看,「非定域感應」確實是極為抽象而神祕,原因是這裡意示著一種空間式隔離的事件與事件間,資情的超光速移轉。這仍舊是自然的基本現象,可是卻不是人類所能控制的。

慧能的事件會是如此嗎?我個人認為是不是並不重要。原因是它更可能是一種東西方思想在此的交會,只是時間點恰好發生在慧能身上罷了。不論多麼不可思議,卻其實是一種冥冥中的必然...



全文未完,完整閱讀,請購買《寫盡禪宗》

發表您的看法歡迎加入【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粉絲團,我們一起來討論。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寫進禪宗】禪殤

真正的禪,須要呼吸,須要血脈,須要生氣。
因此,徒靜不足以言禪,徒感不足以言悟。

宋人將修行分成三個境界:第一說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第二說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第三說則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其實是錯的,這是禪意,而非禪機,亦非禪悟。

同樣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靜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也只有禪意、禪理,而非禪機、禪悟。

禪,要的是無處不動,而又整體長空;無處不靜,而又生機勃發。因此「蚌含明月」、「兔子懷胎」是禪;「碧潭空界月,出水一聲蛙」是禪;「孤輪獨照江山靜,長嘯一聲天地秋」也是禪。

《碧岩錄》第六則記載:

雲門禪師垂語云:「十五日已前不問汝,十五日已後道將一句來。」自代云:「日日是好日。」

本來雲門文偃建立雲門宗宣導「直下無事」,公案只是延續其一貫的平實風格,並無特殊之處。「直下無事」相若於「凡事不掛心上」,過去的往事、將至的未來不用說,即平常的好事、壞事、佛事、修行事也要通通不掛心上,該吃的時候吃,該睡的時候睡,所以他認為「無事就是道」,道理用說的只會離道越來越遠。「日日是好日」因此也跟他在過去有學生問「如何是學人自己時」?他答說「遊山玩水」一樣,都是他直下無事風格的一種體現。

問題是雪竇重顯的頌詞:

去得一,拈得七,上下四維無等匹。
徐行踏斷流水聲,縱觀寫出飛禽跡。
草茸茸,煙幕幕,空生岩畔花浪藉。
彈指堪悲舜若多,莫動著,動著三十棒!

這段頌詞一加上去,哇!不得了,峰迷峰現,公案彷佛藝術般忽然有了生命而活了起來


全文未完,完整閱讀,請購買《寫盡禪宗》

發表您的看法歡迎加入【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粉絲團,我們一起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