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碧岩錄解》第五,大地栗米




  

  雪峰示眾云:「盡大地撮來,如栗米粒大,拋向面前」。漆桶不會,打鼓普請看。

  一瞬間,所有的光都息羽回顧,蝟集在我的睫下。
                                                        余光中

   武俠小說裡有類場景十分常見:譬如一個人修習內功有了突破,或者更上層樓,甚至一朝任督二脈忽然貫通時,都會不自禁地縱聲長嘯。其實,這經驗現實生活裡也很普遍,並不限於武俠。如有時為解出一道難題,縱聲高歌,乃至手舞足蹈;或寫作長期鬱鬱,一旦靈思泉湧,任何時候人們都會忍不住衝動,非拿筆盡力補捉住這一剎那不可等等。


  與此相同的,禪悟的情況更是如此,在那一頃刻小小時間中,那種狂喜實非筆墨所能形容。雪峰說:「盡大地撮來,如栗米粒般大,拋至面前。」其實這一頃刻,不要說盡大地撮來,就是馬駒踏殺天下,也只能形容胸中的豪情於萬一。就像光能同時照耀洞察一樣。這時你是一切,你還能坐得住嗎?不!桶子在面下,刷子在手中,那就拿來當鑼鼓敲吧,來啊!大家一起高唱

  牛頭沒,馬頭回,曹溪鏡裡絕塵埃。
  打鼓看來君不見,百花春至為誰開?
  
  頌詞部份,「牛頭沒,馬頭回」是說人來人往。人來人往幹嘛呢?「曹溪」是慧能;原來人來人往是接踵前去曹溪參拜慧能。這種方式求禪,有用嗎?「曹溪鏡裡絕塵埃」,慧能看都不看,怎麼會有用呢?我這樣在你耳邊敲鑼打鼓,你都不聞不見;那麼,春天到了百花齊開,對你來說又有何意,還不是對牛彈琴嗎?

>點此獲取免費電子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