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廉老師說道】-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寫盡禪宗】以西方近代科學解開東方古老哲學的奧秘,而張邦廉老師的老子《道德經》全新解析,你更不能錯過!訂購【寫盡禪宗】請按此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說明
權勢之雄,知而不為(畏),為則守此身之柔韌。其行猶光風霽月,故能為濁世注一股清流。如此常德不離,擇善固執,便能拾回失去的純真。
是非之明,堅而守之,守則不計個人榮辱。其行猶虛懷若谷,故能為人間留一片淨土。如此功行日深,厚積薄發,便能從世故復歸於質樸。
質樸渾然,一體天成,分散則降格為器用。
聖人用之,則降格為官長。
故萬法歸一,猶百川匯海,所能成其大者,不能再割小。
註釋
一、本章有兩種版本。一種版本在「知其白,守其辱」之間另有一小段,其文為:「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二,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許多專家認為此一小段為衍文,取消亦不害文意。
二、「谿」同「溪」,清流也。這種人間清流的具體事例,近代史上其實並不乏見,其中最鮮明的一個「知其雄,守其雌」的典範,則如上一世紀帶領印度人民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印度聖雄「甘地」。
三、「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則可參照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的事蹟。
四、「樸」本意是原木,若經伐用則「樸散」,樸散加工能作木器。
五、「大制不割」放到現代,則亦有「世界大同」「天下為公」之味道,意即無分種族、地域、和階級一律平等的理念。這看來是天真的想法,其實正說明有此胸懷的人性格的純真和質樸。
六、「世界大同」太遠,但若分散而求其於一國之長,域內無分種族、地域、階級,這便是「官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