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張邦廉老師說道】- 《道德經》第二、三章

【寫盡禪宗】以量子力學為你解禪,張邦廉老師又將如何為你說道?老子道德經》全新解析,你絕對不能錯過!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維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兩章是老子政治哲學的一個發軔。這裡把它們連在一起,是參考胡適的看法,認為本屬一章。但因坊間不少版本都作兩章,所以乾脆作此處理,以顯示其間意義之延續也。

關於老子的政治哲學,我想有幾點我們應該先注意的:

一、他講話的對象主要是針對「上位者」,所以常有「聖人」之說,聖人不是指道德文章好的模範,而是能在上位施政的權貴。

二、老子所處的時代,是個紛爭大亂的時代,殺人、破家、滅國等慘案幾乎是無日不與,所以老子對於那些有權對人民生命財產生殺予奪的帝王將相有很大的反感。這有點像我們現在說的「權力使人腐敗」、「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敗」。

三、尼采說:「強者有為惡的自然傾向」,這一思想在老子一書中有很重要的意義。強者要怎樣不為惡呢?尼采相信是弱者的懦弱鼓勵了強者去為惡,所以要靠弱者自己去堅強起來。他不相信天道會制裁強者以還給弱者公道,所以說「上帝已死」。

四、老子有部份的思想和尼采接近,但對於強者要怎樣不為惡呢?最好的辦法在老子看來,就是強者自己「自廢武功」。所以說是「無為(注一)
 
「無為」怎麼做呢?好,首要是不居功,「有功弗居」。為什麼不居功?原來是正反相倚,政治和犯罪是一樣的事,政府做得再好,只能說是減清一點自己的罪孽,那裡還能在那裡沾沾自喜,自鳴成就呢?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不就是個例子,功勞這麼大,後來當選第一任美國總統,人家問他就任時的心情,他說:「像個死刑犯走向法場」,這是什麼樣的胸襟!
 
第二步是要擺脫人治,擺脫人治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法律化、制度化管理;一個是軍事化、紀律化管理。由此看來,老子這一本書,後來會成為兵家和法家的思想源頭,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可惜這裡第三章老子走的是兵家紀律的路,像「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說來都是治軍建軍的良方,而少制度法律方面良好的久安之策,這不能不說是包括老子在內的中國古代思想家一項通病了!
 
 
(注一):老子以下,在秦始皇阬殺術士之後,漢武帝大求神仙丹藥前,這七八十年中的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特別被尊崇,故這時期的道家思想差不多完全等於清靜無為的政術,神仙迂怪之說則退居不重要的地位。
大凡無為的政治思想,本意只是說人君的聰明有限,本領有限,容易做錯事情,倒不如裝呆偷懶,少鬧些亂子。所以道家主張無為,實含有虛君政治之意,譬如慎到所謂「塊不失道」,《呂氏春秋》所謂「無唱有和,無先有隨;其所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術也,為者,臣道也」,都是這個意思。但君主之權已積重難返了,學者不敢明說限制君權,更不敢明說虛君,故只好請人君保養身形,貴生而定神。

張邦廉老師說道】為你帶來老子新解。

 

發表您的看法歡迎加入【張邦廉 解禪說道話易經】粉絲團,我們一起來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